“价格战”热度消退,国产品牌加速“内卷”,在经历了一轮“洗牌”后,久旱的车市迎来了“春雨”。 在电动化、智能化浪潮的席卷下,造车新势力会如何竞速“黄金赛道”?未来,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会是怎样的中国车? 新能源车的算力之争 浙江湖州,吉利汽车长兴生产基地,生产车间热火朝天,这里每隔1分钟就会有一台车下线,日产量超千台。在刚过去的2022年,吉利新能源产品年销量超32万辆,渗透率约23%,相比2021年翻了三番。今年4月,吉利表现更是上佳,几何、领克及极氪的销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53%、36%及279%。尽管成绩不俗,企业紧绷的弦并未放松。 新能源时代,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下,算力被称为“智能汽车时代的第一生产力”。 吉利星睿智算中心,今年一月底刚刚上线,是全球车企首个“云、数、智”一体化超级云计算平台,总投资10亿元,拥有服务器超千台,连接着超两百万真实客户用车,云端总算力高达81亿次/秒,可提升整体研发效率20%。 如今,不少头部车企也已意识到这一点,蔚来、特斯拉、小鹏等都已布局了自研的终端算力平台。不过,车企想跑赢“下半场”,拿出一台能参与激烈竞争的“未来汽车”,单靠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。技术迭代快、商业模式多的智能座舱,正快速成为车企智能化落地的用户生态切入口。 抱团取暖,能否打赢“下半场”? 浙江金华,零跑汽车生产车间,工人们正忙着座椅装配,与其他完全自研自造的零部件不同,这些座椅是其中的“混血儿”。 零跑汽车制造部副总监谭学钢告诉记者,这些座椅是他们与佛吉亚联合研发的产品,相当于是强强联合,优势互补。联合研发,即整车厂提供产品创意和技术,供应链企业按需进行设计生产,进而实现双方的人才、技术、资源互补,相比以往“甲方乙方”的客户关系,成本更低,利润更大。 后“价格战”时代,车企比拼的是技术、创新甚至资金储备、体系能力。 头部企业急于拥有独立自研能力,去应对市场的种种变化,但对于中小车企而言,其自身在资金、人才上的短板,很难在研发上有充足投入,“抱团取暖”正成为另一个选项。 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行研团队负责人蒋炜认为,传统主机厂缺乏一些互联网基因,所以就势必要求主机厂要有一个更加合理的、更加科学的方式去跟我们的上游,跟供应商去进行一些战略合作,帮助这些企业能够降低门槛,同时能够尽快达到量产。 行业变革,车企千帆竞渡。而汽车产业作为国内诸多大城市的支柱性产业,车城们同样亟待谋局、突围。 车城们的“突围”之战 在湖州南太湖新区,这家并不起眼的小楼里,一家名为见闻录的科技公司“藏身”其中。无尘车间内,身穿防静电无尘服的技术人员,正在将生产好的MEMS射频芯片取出,等待统一打包发货。 这款芯片属于国家35项“卡脖子”技术之一,没有它,汽车就没有了“感官系统”。 造车,一直是湖州的“梦想”。毕竟,一辆整车,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,能够带动一条超长产业链。 当汽车市场开始“洗牌”,受到影响的不只是企业的生存空间,也包括城市的晋级之路。 经历几年“狂飙”后,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从最初的“热衷”整车厂,步入到比拼研发、供应链、品牌等垂直领域的“精耕细作”阶段。 作为新能源核心部件之一的电池,尤为明显。 常州与电池结缘始于2015年,初创企业中航锂电陷入困境。 常州市金坛区顶着压力一举“抄底”,将总部招致麾下,随后几年,依托新能源产业强势崛起,企业迎来爆发式增长,市值一度超过600亿元,在全球同类企业中排名第六。 也就是从这年开始,常州接连引进宁德时代、北电爱思特等多家头部企业,如今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%,出货量在全国排名第一,连续两年实现产业倍增。 在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年,小小的动力电池,是常州打造“新能源之都”的最大筹码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认为,新能源汽车的出路,跟燃油汽车下一步的发展路径是不一样的。 在整个产业链、价值链里的主导方,从主机厂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主导商。 今年的上海车展上,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商阵容进一步扩张,由2021年首次单独设置展区的2个馆增加到3个,印证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脉络。不过,就全球范围而言,去年只有10家中国企业跻身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,总营收总和不到全球供应商百强的5%。这既是机遇,或许也是下一场竞争的焦点所在。 (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骋 张琦 吴振华 孙佳逊 夏寅飞 高原) |
豹行8方,智勇双全。方程豹汽车旗下超级混动智能硬派SUV豹
想要打造高端豪华纯电SUV,难度指数不容小觑,时尚动感的